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
近来,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多起自燃事件,引发了诸多企业、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探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该如何保障?消费者又该如何选购?而伴随自燃事件成为大众关注重点的动力电池,未来发展方向又将如何?
来自动力电池的“恶意”
在日前发生的几起电动汽车事件中,特斯拉、蔚然等成为众人“探讨”的对象。而从蔚然的调查声明、调查结果,再到宁德时代的回应来看,电动汽车自燃的“罪魁祸首”是“电池”,但是“动机”却还无明确线索。不过,蔚来与宁德时代都提出了电池短路是由于线束受到干涉挤压导致的。
被人人探讨的“动力电池”究竟是什么?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为电动汽车提供驱动动力的电池被称为动力电池,包括传统的铅酸电池、镍氢电池以及新兴的锂离子动力电锂电池,分为功率型动力电池(混合动力汽车)以及能量型动力电池(纯电动汽车),而在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中,锂电池成为了大众“主攻”对象。
此外,消费者对锂电池的关注焦点也从续航里程转移到了安全问题上。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电动汽车电池自燃的原因多种多样,综合来说,可以聚焦分为下面三大类:首先,与电芯相关因素(电芯是电动汽车电池组成的最小单元),最 主要是电芯内部短路;其次,是PACK设计上不合理,如结构设计上不防水;最后是使用不当,如使用过程中不注意对电池箱体造成破坏等。
不盲目追求过高能量密度
电池自燃有着各种各样的触发条件,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置,其重要性在新能源汽车逐年增长的销量中也可见一斑。
有数据统计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从2011年不足1万辆增加到2017年近80万辆,6年复合增速超过100%,2017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50%以上,2018年前7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45万辆,同比增长近80%,占国内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达3%以上。同时,新能源车不仅仅是消费者自己驾驶的家用汽车,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车上也有它的身影。
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有电动汽车的性价比、续航里程、使用安全等。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在生产中也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上述专家表示,企业在电池生产中,应注意要谨慎采用纯三元、高镍体系的正极材料,如果一定要用,要通过掺混锰酸锂等措施,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进行电池组严格设计、加强过程控制、不盲目追求过高的能量密度、PACK上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水、冲击和振动等标准要求。总体来说,电池设计的第一出发点是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考虑其他性能指标。
虽有风险总体可控未来可期
目前包括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都在积极牵头,又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同时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对生产一致性问题的车辆生产企业进行约谈。并且,工信部自去年9月开始,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新能源客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载货汽车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三次发文排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隐患。
在某知名汽车制造公司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向记者表示,电动汽车出现自燃的问题也与新能源刚刚起步,质量体系不成熟有关。“一辆新能源卡车按照市场价30万元左右,不考虑政策补贴的情况下,卡车的电池最 起码要10万元以上,而且电池最多用三年,购买者要考虑后续维修等问题,同时还需考虑运载力、投入和产出。”他在介绍中表示,除了家用汽车在大量研发新能源产品外,其他交通运输工具也投入了精力去研发,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主要解决的还是运载力和电池续航问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同时也是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性能和安全检测。
同时,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召开的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新能源汽车安全与召回主题峰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王赟松说,2019年5月,新能源汽车共召回12.3万辆。但王赟松强调,没有证据表明电动车比燃油车风险更大,或者说更不安全,电动汽车的风险,总体可控。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电动车特别是电池系统,有可能呈现更多的风险,但是总体可控。政府对新能源车,特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监管态度是审慎包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