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应急产业网

地震应急工作的沧桑巨变:无人机、大数据“齐上阵”

慧聪应急产业网 https://www.cer.hczyw.com 2019-04-23 10:01 出处:红星新闻 编辑:@iCMS
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 “2008年时,制成一幅震源破裂过程图大概需要两三天时间,而到了2018年,技术上实现了分钟级”,4月18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蹲点采访活动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

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

“2008年时,制成一幅震源破裂过程图大概需要两三天时间,而到了2018年,技术上实现了分钟级”,4月18日,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蹲点采访活动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思为在场记者讲述着我国地震应急工作取得的沧桑巨变。

地震应急工作的沧桑巨变:无人机、大数据“齐上阵”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建思

制图速度大幅提升种类单一到多样

杨建思告诉记者,通常一场强震发生后,地震部门需要为救灾应急指挥等相关部门提供震中分布图、地震烈度预估图、震源破裂过程图、余震分布图、地震动预估图、塌方预估图、道路交通破坏预估图、人口伤亡预估图、震区人口分布图、震区地质构造图以及震区交通、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地图资料。这些资料的快速提供,为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保障。

她以制作震源破裂过程图举例,2008年时,大概需要两三天时间才能完成制图;2009年,制图时间缩短至数个小时;2010年时,3-4小时即可完成;到2011年时,只需3个小时;到2012年时,降至1.5-2小时;2013年时缩短至1-1.5小时;而到2018年,技术上实现了分钟级。

“制图提速的背后,是理论方法、监测系统、数据来源、软件实现、硬件提升等的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提升与改进。”杨建思说。

杨建思介绍,地震发生时,震中位置并不一定灾情最重,也就是说震中与宏观震中不一定一致,特别是大地震。以前只是简单用椭圆标注出震中位置、震级、发震时间、震源深度等内容,这样的信息不能完整描述地震灾区分布。而通过震源破裂过程图,可以判断哪些地区是极震区,以及极震区的分布范围,从而更快速准确地判断灾情,进行救灾。

通过大数据判断地震灾情

杨建思告诉记者,在地震应急处置中,最急迫需要的就是灾情信息。为了尽快准确预估灾情和获取灾情,2018年汶川地震后,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抗震救灾之中。

地震应急工作的沧桑巨变:无人机、大数据“齐上阵”

用于地震信息采集的各类无人机

她举例道,在灾情获取方面,发展的“三网一员”人工报送灾情、12322的电话报送和主动访问、无人机低空影像都是对强震的极震区有效的灾情获取手段,但这些手段仍然不能满足第一时间对灾情时空分布信息的需求。

杨建思解释,灾情往往还隐含在社会多方面的数据资料中,如地震导致的生命线的运行状态变化、电力网断电区域、通信量和通信状态变化、人流行为变化、车流量方向和数量变化等。

因此,近年来地震应急科研人员还开展了利用社会信息化大数据解决地震灾情判断的有益探索。例如手机热力图、电网实时监控图的变化、计算机IP地址在地震前后的变化、视频监控画面分析等等。

杨建思以手机热力图的变化举例,“如果发生地震后,突然一个地方手机信号没了,那意味着手机基站损毁了。如果基站都坏了,可以想象建筑物的损坏程度肯定不轻。如果通信网络没有遭到破坏,那个地方的用手机的会明显增多,大家会纷纷打电话,报平安。”

0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