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3月25-2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经历了一次中至重度污染过程;28日凌晨开始,京津冀区域遭受沙尘天气影响。目前,京津冀区域的污染过程已基本结束,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对本次过程进行了回顾分析和解读。
2018年3月28日,北京,沙尘天气之下的故宫。视觉中国图
京津冀区域遭受PM2.5污染和沙尘天气的前后夹击
本次污染过程可以清晰的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月25-27日的污染传输和累积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受系统性偏南风影响,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输送,在燕山山前地区滞留和累积;“2+26”城市中仅北京市PM2.5日均浓度达到重度污染(27日,199微克/立方米),PM2.5小时浓度峰值为245微克/立方米(27日23时),是此次区域上污染最重的城市。
第二阶段是沙尘天气阶段,在蒙古气旋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下,28日凌晨华北及东北地区遭遇了一次严重的沙尘天气,沿线多个城市PM10浓度迅速升高至“爆表”,其中张家口PM10小时浓度峰值达3323微克/立方米(28日5时),为区域上最高值;北京市PM10小时浓度峰值为1989微克/立方米(28日7时),“爆表”长达14个小时,同时PM2.5浓度逐渐降低。
污染源“此消彼长”、不利气象条件及北方沙尘天气是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3月25-27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采暖期已全面结束,民用采暖排放大幅减少。分析“2+26”城市高架源在线监测结果表明,3月中旬秋冬季错峰生产结束后,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加,高架源SO2和NOx排放量比3月上半月平均分别增加10%和30%左右。其中,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排放量增加最为显著。这表明,尽管民用采暖排放大幅减少,工业企业恢复生产后排放显著增加,污染源排放“此消彼长”,是导致本次区域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气象条件看,污染过程前期(25-27日)受较强偏南风影响,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输送,并在燕山山前地区出现滞留和累积,北京地区长时间处于小风静稳天气(风速<2米/秒),导致北京市PM2.5浓度高于周边地区。
同时,区域北部受近地面逆温影响,垂直扩散条件不利,推高PM2.5浓度。污染过程后期(28日),受蒙古气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源于蒙古腹地和内蒙边境地区的沙尘从28日凌晨开始影响京津冀北部地区,张家口、承德、北京等城市PM10浓度都出现“爆表”。不利气象条件及北方沙尘天气也是本次污染过程的主要原因。
从颗粒物组分特征分析,北京市PM2.5浓度从3月25日17时后出现快速抬升。硝酸盐与PM2.5变化趋势一致,27日重度污染期间硝酸盐占比达到30%~40%,占比最为显著,与2017年10月24-28日的污染过程相似,主要受本地机动车和工业排放NOx二次转化的影响。同时,PM2.5浓度升高时,硫酸盐、元素碳和氯离子等组分也明显增加,分析是受到区域污染传输影响。
此外,多家研究单位的模式模拟结果也表明,25日和26日下午至夜间北京市PM2.5浓度的两次迅速抬升,都受到西南传输通道城市的污染输送影响。28日凌晨开始,PM2.5浓度受沙尘天气影响逐渐下降,PM10浓度则迅速升高,首要污染物由PM2.5转为PM10。
霾散尘消,区域应急联动有成效
针对本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共有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其中,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郑州、滨州等35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德州、聊城、商丘、漯河等12个城市启动黄色预警。目前,由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过程基本结束,各城市均已解除预警。
通过分析“2+26”城市高架源在线监测数据发现,自3月22日开始区域内各城市先后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措施,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出现下降,SO2和NOx排放量分别较17-21日平均下降约18%和15%。
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的情况下,“2+26”城市PM2.5日均浓度削减比例可达15%左右。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是针对人为源排放的临时性管控措施。28日的沙尘天气属于自然灾害,不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对范畴,由气象部门发布沙尘预警。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