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应急救援网讯5月1日上午10时,搭载着医务人员的同诚通航的直升机从浙医二院滨江院区出发,前往长兴县人民医院,转运一名性命垂危的72岁心梗患者。空中救援,让150公里的距离,缩短至38分钟,赢得与死神抢夺生命的“筹码”。
资料图:湖北同诚通航直升机转运活体器官。
5月4日,同诚通航的直升机联袂民航千里运送活体器官,多家单位通力合作,架起“空中绿色通道”,成功保障肾脏、心脏、肝脏、眼角膜等六颗活体器官及时运送北京、杭州等多家医院。这也是全国首次直升机、民航无缝对接联运器官,开创了联合急救飞行的新局面,是器官运输的全新尝试。
空中救援是地面救援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当地面交通遭遇瘫痪、救护车频频遇堵,难以快速实施急救的情况下,直升机救援可以说是为生命争分夺秒。“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患者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而这样的生死时速,唯有救援专机能够给予。现有的地面急救网络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救援的需要,航空紧急救援受地面交通影响小,能够打破空间和地域限制,极大地缩短危重患者的救治时间,作为一支新兴的救援力量在医疗应急救援中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国人而言,医疗专机(空中迷你“ICU”)还是一个新鲜的领域,它具备应急救援功能的专业医疗器件,机舱内配备多种进口医疗设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监护仪、高压氧气瓶、吸痰器、注射泵、吸引器等,可在机上对施救者采取基本的急救措施,维持施救对象基本生命稳定,直至送入医院进行全面处理。医学统计显示,67%的重伤者会在25分钟之内死亡,如伤者在15分钟内得到良好救治,保住生命的几率将达到80%。相关数据表明,直升机在急救和运送病患方面比救护车快3到5倍,能够有效降低40%左右的事故死亡率。
国际上,最早使用直升机应急救援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然形成比较完善的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具有很强的应急救援能力。作为航空应急救援核心装备的直升机,能快速到达水、陆路不可通达的作业现场,实施搜索救援、物资运送、空中指挥等工作,是世界上不少国家普遍采用的最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目前欧洲最大、最现代化的平民空中救援联盟DRF,拥有运营直升机超越300架,并设有42个直升机紧急呼叫服务基地;德国建立的紧急救援体系,已经覆盖到全国,国内的任何一点在15分钟内都可以得到航空医疗专机救援服务。
纵观我国,航空救援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2008年汶川地震,空中救援才开始显露出它的重要角色,直升机将药品、食品送入灾区,又从灾区运出伤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空军和陆军航空兵共出动固定翼、直升机200架左右,飞行近6000架次,运送物资7000余吨,转运人员3万余人。自这一年始,国内逐渐出现商业性的应急救援,作为社会救援的重要补充。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卫计委等先后从国家层面持续关注空中紧急医疗救援事业发展,并在指导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出台众多政策引导。2014年,我国就规划在全国建立850个救援基地、1400个救援基站及若干救援点。2015年国办《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和加强通用航空在医疗救护等领域的应用。2016年,国家卫计委《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正式提出了大力发展航空医疗救援项目。
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国内多家医院引进医疗专机,建立了多个紧急救援基地,我国正在逐步探索发展航空救援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固定翼医疗专机不超10架,救援直升机不超百架,与其配备的设施和专业人才更是短缺。从全方面来说,国内航空专机医疗救援还没有比较完善的体系,与欧美发达国家医疗专机救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航空救援条件苛刻
和普通的地面医疗救助不同,航空医疗对于救援条件的要求相对苛刻。尤其是在飞行救援中,要保障求助患者的绝对安全。因为高空耗氧量是地面的两三倍,气压和氧分压会升高,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心脑血管问题。空中救援风险较高,对于陪同的医疗救援队伍而言,航空救援需要的是专业的全科医生,好对急症患者引发的其他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诊断,并做出迅速的对策,而护士则需要具备在ICU工作的相关背景。
医疗专机救援的队伍需要更多专业医护人员的加入,改善医疗专机医护人员短缺的现状、培养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医护人员刻不容缓,如此才能够为我国航空救援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力保障。
除此之外,航空医疗救援市场的入行门槛和前期投入并不低:需要准入牌照和高额固定资产投入;航空救援对仪器设备要求也比较高,譬如心电图、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便携式电子设备还需要抗信号干扰。
政策支持迫在眉睫
传统的医疗急救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医疗应急事故的需求,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还处在一个发展阶段,应急救援的航空器与应急救援专业装备不足,管理与运行机制不健全,航空应急救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航空医疗救援市场潜力无限,它的运行需要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道路,需要政府出台发展医疗救助的扶持政策,形成飞机租赁、运营、空域使用、航线设计、医疗队伍搭建和培训等完善产业链。通过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训、机场及救援基站的建设、通用飞机生产及销售、救援物资集散地建设及通用航空服务业等的实施,拉动各相关产业需求发展。还需要更多相关的社会机构和资本开发医疗专机救助业务,逐步形成科学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航空医疗紧急救援应急体系。
促进中国航空紧急救援产业的发展,要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准入标准、运行规范、从业者资格认证、相关法律问题等进行顶层设计;还要构建统一指挥体系,将航空医疗救助机场建设、航线、航空指挥、120航空医疗救护报警进行统一指挥管理,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还需大量开发医疗专机保险救援业务,拉动航空医疗救援需求,加强政府对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支持力度,制定促进通用航空企业参与医疗救助、发展医疗救助的扶持政策,引导更多社会相关机构和资本开发医疗救助业务,助推空中医疗救助发展。
只有不断探索医疗专机应急救援的发展模式,才能及时有效地拯救更多的病患者。中国的航空医疗专机救援在近几年中也逐渐展露曙光,发展态势日益迅猛。
基础建设加速发展
通航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着航空基地的建设,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城市之间的航空医疗紧急救援网络布局指日可待。并且,随着我国直升机低空空域改革的逐步推进,建设直升机机坪也将成为我国各城市必备基础保障设施之一。现在,交通道路堵塞严重,普通的地面救援已经远远达不到救援要求,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建立停机坪,以航空救援的形式救助患者。在未来,将有更多的医院建立停机坪,高效畅通的空中急救转运平台和运行体系愈加完备,医疗专机救援将会距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近。
空中医疗救援飞行全流程都需要各部门高效沟通、迅速响应、协同到位,这样才能真正为伤者抢得黄金救援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应急救援服务。目前,国内有关部门对空中应急救援的审批时限已逐步缩短,从呼叫中心联络申请、设定航线到最后直升机应急起飞,最短可在半小时内完成。虽然现在直升机并不能做到即时起飞,但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空中急救需求。对于突发事故或疾病而导致病情危重,如车祸创伤、休克、急性心梗、脑梗死、肺栓塞等病患者,或是不适应颠簸的患者,在道路拥堵或是偏远地区,如需紧急救援,医疗专机的救援速度还将更加迅捷。
专机救援保险增多
在国外,普遍采用的是医疗专机与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这能够大量降低救援费用,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政府税收拨付、引入商业保险等形式,公民只需缴纳较少甚至无需缴纳费用,就能随时享受空中救援服务。
医疗专机救援与保险相结合,是现代一种较实用的救援方式,使得专机救援的价格不再如传统理念中那么昂贵。通过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能够降低救援费用,把医疗专机救援真正做到惠及全民,使广大普通老百姓能够用得起医疗专机救援服务。近年来,中国的航空救援企业洗去了西方医疗专机的成功经验,也开始引进商业保险或采用会员服务方式来降低医疗专机救援的价格,附有医疗专机救援的保险及救援基金等也逐渐增多。就目前而言,专机救援价格平民化是航空医疗救援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我国人数的日益渐长,医疗专机救援的市场需求也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维护我国公民生命健康安全越来越重要的保障。加快医疗专机救援的运行和发展,探索我国自己的航空救援体系模式,需要我们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还需要政府出台医疗救助的扶持政策,使医疗专机发挥更大的作用,挽救更多的患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空医疗紧急救援事业必将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