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应急救援网讯 5月9日上午8点,眉山市彭山区境内发生6.6级“地震”,废墟上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天空中直升机轰鸣盘旋……5月9日,2017年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在眉山市彭山区举行。此次演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组织开展的第五次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
此次综合演练强调全要素、全过程和救援演练的科学性、实战性,设定了包括危化品泄漏爆燃处置、地质灾害处置、直升机空投物资等12个科目,几乎涵盖了地震可能导致的所有灾害情况。
救援演练现场,将上演怎样的“生死时速”,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演练现场。
A
生命救援,及时!
近半小时就将废墟中被困者救出
根据演练设定,5月9日上午8点,眉山市彭山区境内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造成部分房屋倒塌,人员、车辆被埋压,高层建筑人员被困,交通中断。
根据无人机航拍传回的灾情,彭山区某镇一居民区因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现场有群众被埋压,救援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救援。
“在地震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救援。”武警眉山市消防支队地震救援队负责人介绍,演练共设置了浅表生命搜救、埋压车辆救援、坑道救援、竖井救援、巷道救援、楼内救援、山岳救援、索道救援等8个救援科目,最大限度模拟了地震救援各种灾害事故可能,涉及破拆、扩张、支撑、固定、侦查、评估、滑降、绳索救助等多个消防专业救援技术,是对综合救援技术的一次全面考验。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废墟中的被困人员被全部救出,进行止血、包扎和固定后,被救护车及时送走救治。
B
高新装备,给力!
大型无人机5分钟完成灾区高清航拍
9日上午9点45分,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Z-5型大型无人直升机升空,5分钟后,便已完成对地震灾区的高清图像航拍,并在第一时间将高清图像传回。而在此前,数架小型便携式无人机早已开始进行航拍。在灾情侦测方面,演练已完全进入无人机时代。
“此次演练中,无人机等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使用,不仅减少了人力投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处置险情效率。”省应急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堤防除险的装备中,注水挡墙是军地联合研发的新型便携式防汛装备,采用这种折叠式装备,单兵即可筑起10米长的挡墙。多人操作的橡胶子堤,其主体材料为橡胶水袋,相比注水挡墙效率更高,充水5分钟就可将20米长堤身加高1米。
危化品泄漏爆燃处置演练更是汇聚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消防设备。大功率泡沫消防车、遥控炮、消防机器人、“暴雪”大流量中倍速泡沫发生器等高精尖装备,迅速对火情实施了全面控制。
C
江河抢险,高效!
水上水下首次同时演练堤防除险
此次综合演练依托江河,首次进行了堤防除险和水上漂浮物打捞处置。
上午10点30分,无人机航拍发现岷江一段堤防出现裂缝险情,同时上游地区发现有不明漂浮物顺水而下。彭山区民兵应急救援分队立即赶赴受损堤段抢险,实施漂浮物拦截。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武警水电部队支援堤防工程抢险。
堤防除险在水上水下同时开展。在水面上,两组处置分队分别采用注水挡墙和橡胶子堤进行堤坝加高。而在水下,一台由遥控水下潜艇改装而成的水下机器人对水下堤防结构进行侦测,救援人员通过一台改装过的打桩机,将厚达1厘米的凹形钢板桩环环相扣拦截于裂缝处,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同时达到拦截渗水的效果。经过紧张作业,武警水电官兵成功将40米长的堤坝加高1米,控制住险情。
与此同时,多艘冲锋舟集结出发,目标是从上游来的巨大漂浮物。多艘冲锋舟快速靠近漂浮物,然后缓慢接近,观察选择最佳固定位置,用安全绳成功将漂浮物控制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