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而在8年后的同一天,尼泊尔发生了7.5级地震。这是继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后,该区域再次发生的强震。
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尼泊尔地震,过去10多年里,在世界地震、海啸和洪水重灾区的现场,总能看到一支身着橘红色救援服、后背印着醒目的“CHINA”字样的队伍。他们是活跃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一线的中国力量,他们被称为“来自中国的橘红色火焰”。他们就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
灾难关头,中国在场
“可乐男孩”薛枭、“阳光女孩”马晓凤、被困164小时的李明翠……在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一场时间与生命的赛跑。10多年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成功开展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尼、巴基斯坦、海地,和中国的汶川、玉树、舟曲等15次18批国内外救援行动,成功救出数10名幸存者,医治4万余名伤病灾民,赢得多方肯定和高度赞誉。
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之后的数年内,一直保持220人的编制。汶川地震中,救援队展现了不可替代的救援能力,震后扩编到480人。其装备可以同时满足9支相对独立的重型救援队出队要求或现场数十支不同功能的救援分队和医疗分队的救援行动。
中国国际救援队整装待命
对于救援队的建设过程,中国地震局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我们的装备属国际一流,虽然成立晚、起步晚,但是起点高、进步快。”
联合国对国际救援队的装备力量有着严格的测评,每5年评定一次。2009年联合国第一次组织测评,中国国际救援队被评为亚洲第二支重型救援队,全世界为第12支。2014年,又顺利通过了第二次测评。
“重型指的是具备一定能力、规模和装备。某个国家发生地震灾害时,联合国首先考虑受灾国政府接受重型救援队前去救援。”尹光辉说。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约70万人,其中以印尼、中国汶川、海地和日本4次地震为最。为此,国际救援和援助行动日益频繁。每一次重大的国际救援行动中,各个国家救援队的救援速度、救援能力不仅代表着国家形象,还成为评价一个政府执政水平的标准。
同那种一上来就撬楼板、捡砖头的方式不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作业大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进行灾害评估,明确施救区域。接着,每个小组按照向当地人了解信息、搜救犬寻找、生命探测仪定位的次序确认幸存者位置。最后具体施救时,合理推进,步步为营,做到搜索准、营救轻、转运稳。
这是因为,震区的建筑物多处于亚稳定状态,贸然登上废墟或动用机械挖掘,很可能导致坍塌。被压埋长时间后,幸存者的伤情不好判断,不采取医疗手段就移开重物很可能会危及生命。而转运不当也会对好不容易才救出来的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尹光辉说:“救人,我们求的不仅是最快,还要最好。”
尹光辉(右三)率中国国际救援队参加东盟组织的救灾演习
在历次国际救援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给受灾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分别派出两批90人的救援队伍,赴巴基斯坦重灾区巴拉考特开展了32天的紧急搜救,为灾民进行医疗救治、疫病防治、灾害评估、震后趋势判定等工作,同时还担当了44支国际救援队的“协调人”。这次行动是中国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准备时间最短、出动最快、搜救任务最重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山区执行救援任务。
2006年5月27日,印尼日惹发生6.4级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44人赴印尼重灾区班图尔县开展近20天的救援工作,救治3000多名伤病员,调查了50多个村镇和默拉皮火山,向当地政府提交了考察报告和灾后重建建议。印尼总统苏西洛特别会见了救援队领队赵和平,对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援助给予高度评价和感谢。
汶川地震中,救援队150名队员在第一时间千里驰援,18天里先后转战都江堰、绵竹、汶川、北川4个市(县)48个作业点,营救被掩埋在废墟深层的幸存者49人,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帮助确认定位幸存者300多人。
在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援队克服高寒缺氧、高原病多发等困难,在12天里对127个作业点进行拉网式搜救,营救幸存者7人,医治伤病员1800余名。
“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发生地震灾害,我们都实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我们这480人可以组成不同形式的队伍,携带不同规模的器材装备,自我保障,在灾区开展搜救行动。”尹光辉表示。
同国内相比,远赴国外救援会遇到更多不确定的艰难。十几年来,救援队奔赴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日本、尼泊尔等国实施了人道主义紧急救援任务。
2005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执行救援任务
在伊朗巴姆地震重灾区,作为亚洲第一支抵达灾区的救援队,20多个小时长途跋涉后顾不上休息,冒着严寒直奔受灾最严重的老城区展开搜救,发现22具遇难者遗体。在海地地震重灾区,救援队连续奋战100多个小时,把8名维和英雄遗体送回祖国……
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那天是星期六,震后不到半个小时,队员们就接到了紧急待命电话,立即回单位准备待命。翌日凌晨5点,中国国际救援队62名队员携带6只搜救犬就在首都机场集结完毕,赶赴现场。在废墟中,他们成功营救出了两名伤员,其中,16岁的瑞纳,是来自尼泊尔境外的地震救灾“国家队”救出的第一人。30多个小时后,队员们救出第2个伤员。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灾难。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于3月13日到达任务区—岩手县大船渡市。作为第一支到达该区的外国救援力量,救援队克服条件艰苦、气候恶劣、次生灾害频发等困难,与美、英、日救援队联合在大船渡开展救援。在执行任务期间,发现遇难者遗体1具,对近1平方公里范围的废墟进行了搜索,共排查确认房舍118栋,搬移房屋损毁堆积物1150余立方米,挖出损毁汽车4辆。救援期间,救援队还协助68名在日中国公民与国内取得了联系。
因为有福岛核电站的威胁,尹光辉对那次救援印象深刻,“去了8天7夜,吃喝全部自己解决。那边气候十分恶劣,一会儿下雪,一会儿刮风。在保障不力的情况下,中国国际救援队实施了连续24小时的人道主义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水平高超,其专业水平和学识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对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整体实力,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驻日内瓦负责人拉希德·卡里科夫曾如此评价。
平日苦练铸就内功
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大提高防灾减灾的政策力度: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是中国防灾减灾史上的里程碑,5月12日因此被定为中国“防灾减灾日”。
200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上升到国家法律高度。如今,地震应急体系建设从中央已经覆盖到县级政府,各地都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使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不仅从灾难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更在深刻思考、积极改进,国家的行动能力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教授如是说。
迅速应对,赶赴现场。接到命令后的准备过程是对救援队应急能力的考验,对此,中国国际救援队一直在不断提速。
2008年救援队在中国北川现场进行人工搜索
2006年印尼日惹地震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从接到命令到各项装备按要求准备完毕,用了5个小时。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救援行动中,配置装备两批4吨,182箱,仅用1个半和两个小时。
“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和平常的艰苦训练是分不开的。”尹光辉说,“我们每年进行至少3次全队协同训练,并注重训练过硬的心理素质,平时还加强外语和各国风俗礼仪、宗教等多方面知识学习。此外,我们还不定期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演练,更好地锤炼队伍。”
为了提高救援队的训练质量,用最先进的救援理念、救援技术和救援方法武装这支队伍,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凤凰岭下建设了一个专供救援队使用的训练基地。
作为国内第一座,也是国际先进的综合性地震灾害搜救训练废墟建筑群,基地可以模拟出几乎所有被埋压状况,演练各种搜救项目。在训练基地的地震救援训练区,专门设置了倾斜房屋、坍塌废墟等环境。尼泊尔地震救出的两名被压人员所处的环境,在训练场里都有同样的场景。
尹光辉介绍说,在基地训练过程中,救援队队员“不断研究各种建筑体坍塌以后所形成的废墟的形态,然后有针对性地搭建废墟展开模拟训练。”
学员们的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形式,培训周期约为两周。初级班主要是教习装备操作,中级班涉及技术应用,高级班主要是救援指挥。
2010年救援队在海地执行救援任务
最基本的训练还是搜索和破拆。采用一些搜索设备,比如先进的生命探测仪器,包括搜救犬,在废墟上探索生命的迹象。确定埋压位置后,用一些破拆工具,对倒塌废墟、构筑物进行处理,建立一个营救通道,最后把伤员顺利营救出来。
地震救援,除了装备的先进,主要还是经验的积累。多次参与大面积灾害救援,中国国际救援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救援中,队员会实施自我保护,进行科学施救。
对于中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存在的问题,武警总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郑静晨总结出了四点:首先是缺少集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的专业救援力量;其次是缺少接受正规化培训的志愿者团队;第三,缺乏对百姓防灾避险能力的培训;第四,缺乏先进应急救援装备的研发能力。
为了吸取先进的国际救援经验,中国国际救援队曾远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进行交流合作。
2011年救援队在新西兰执行救援任务
“一方面吸取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培训。”尹光辉介绍说。受商务部委托,中国国际救援队曾为东盟一些国家办过灾害救援培训班。
救援队每年都会进行集体演练。2014年,亚太地震应急演练在成都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韩国等16个国家及联合国代表在内的142名应急救援专家和救援队员参与演练,其中中国参加人员有71名。2016年,中国国际救援队将进行一次包括飞机投送在内的立体化空中和地面相结合的演练;7月,在印度尼西亚还将联合举行中美主导的亚太地区的地震灾害搜救演习。
尹光辉告诉记者,“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水平是救援队的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救援队员会时时警惕地震活动的频发,密切掌握地震活动信息,需要的时候就出发。”
精彩评论